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摘要: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农民和农村需要给予特别注的短板。没有农业现代化、不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借鉴标杆。日本农业相继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目前在推进“六次产业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协、金融和科技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村金融和农租赁加强和推广农业科技等方面可以采取更积极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农民和农村需要给予特别注的短板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大量的农村人口如果不能顺利提高收入水平则一国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跟随农业现代化转移到城镇、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继续从事农业的人员通过技术制度投资提高效率与收入。

日本是从低收入国家发展为中等收入国家、而后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典型经济体。二战后日本国民财富损毁45%,国内经济几近瘫痪。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同时抓住全球发展时机及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连续实现了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其间经历了神武景气(1954-1957)、岩户景气(1958-1961)、奥运景气(1962-1964)以及伊弉诺景气(1965-1970)的一系列高增长阶段,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大国。其间1945-195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年均9.9%1951-1955年为年均8.7%1955-1972年年均达9.7%1970-1980年均4.5%。人均国民收入由1947年的89美元增至 1980年的10440美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12年日本人均GDP超过4.5万美元,接近美国,高世界前列

日本经济在1947年至1980年高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需求结构由依赖投资到依赖消费;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人群占社会人口与城市人口绝对比重等。但在上述原因中,产业结构转型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而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为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型。日本工业实现了飞速发展,其间可根据主导产业群分为几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5年,日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棉纺产业,1960年代主要发展钢铁、铁路运输产业,1970年代主要发展电力、汽车、化工、钢铁产业,1980年代主要发展汽车、石油化工和钢铁产业。

日本农业在国民产值结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大量的农村人口跟随农业现代化转移到城镇、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继续从事农业的人员通过技术制度投资提高效率与收入。同时日本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追求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日本1955年至1990年名义GDP增长了51倍,但农业占GDP比重由19.9%下降至2.38%,在35年中下降了87%。同时日本农业人口总数与总人口占比也在此期间呈双下降趋势。

一、日本现代农业高端化

日本始终将农业置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走适合本国农业特点的道路,通俗地说就是以发展高端农业为突破口,使农业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精品农业发展。

日本农业的自然禀赋并不好。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均耕地水平较低。日本国土面积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截至2011年7月,日本耕地面积共有465万公顷(约合4.65万平方公里),仅占总国土面积的12%,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53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88亩的19%,也低于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日本的自然灾害多,台风、夏季低温冻灾、暴雪、暴雨、地震等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很大高龄化、少子化加剧农业人口下降。日本农业人口中有近一半为70岁以上人员。日本的农地多为小幅零散分布状态,也无法实现美、加等国家的集约型大规模农场所产生的成本摊薄优势。为保护国内农业,日本实行了农业保护政策,除对本国农产品进行补贴外,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主要政策就是关税壁垒。2008年日本对于稻米的关税税率高达778%。

但是日本通过独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从而一举解决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迈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日本工业产品以制造精细、严密的特点在全球享有盛誉,而日本农产品也以高质量以及高价格闻名于世,比如在日本家喻户晓被称为“白雪米”的名品—越光米、青森县的“陆奥”苹果、夕张哈密瓜、富有柿、神户牛肉等等在日本国内外均有很高的声誉,这些产品不仅以口感好著称,同时还因绿色、环保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保证农产品质量,日本农户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种的培育,从源头上打造精致农业。以质取胜,做到品质高端。农产品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食品。更为关键的是,日本实施极为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生产中保证精致农业。价格不菲,占据市场高端。树立品牌,实现形象高端。日本的农产品很讲究品牌,名牌与非名牌的价格差别很大。而品牌源于质量与口碑。比起进口产品,日本更重视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来创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逐渐在日本人心目中和国际上形成了日本国农产品货真价实、品质高端的形象。日本的农业生产并不片面追求高产,而是不惜成本地提高产品的营养含量和改善口感。这样即使本国农产品价格偏高,也不愁没有销路。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和产业化

日本农业面临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与我国相似,但日本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日本农业已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一个现代产业。高端农业是日本科技发展的一个综合外在体现。

一)农业机械化。

日本农业早已走向机械化,小农机却非常发达,从插秧、施肥、收割、脱壳到包装、装车上市,基本达到全部机械化。农民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均被机械所替代,因此日本高龄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才能支撑起日本农业。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定位为起步阶段,大致从1949年到1952年。这一阶段日本为了克服战败后出现的各种困难,扩大了粮食生产,让一些军工企业转产农业生产所需的半机械化农具和农业机械,农业机械的主要产品为拖拉机、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从19531960年左右,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入城,农村劳力短缺,加速了农机化发展,1955年日本的手扶拖拉机保有量达63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1台;到1960年拖拉机近51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85台。第三阶段是全面普及阶段,从1960到1980年的20年左右,联合收割机、脱米机、干燥机、割捆机和牧业机械逐渐大量投入使用,从耕地、除草、喷药、运输到农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第四阶段是从1980年起至今,可以定义为自动化阶段,主要提高通用化和自动化程度,研究开发激光测量、电脑程控和电视传感等机械设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112台,机动插秧机5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0台,农用汽车52辆。以水稻为例,1997年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收获面积已达到了总机收面积的85%,水稻的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向自动化发展。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所开发的无人操作插秧机于2002年推向市场。这种插秧机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使用时确定田块四角位置之后插秧机便可自动工作。京都大学开发的联合收割机机群管理系统,1人可操作多台收割机,收割机在无线电系统指挥下自动保持距离,各自按确定的收割机行走路线有序收割作业。日本北海道大学研制成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从机库到田间耕作地点全部可以无人操作。 

(二农业信息化。

日本是信息大国,也是信息科技强国,因此日本的农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农业信息化水平却处于世界前列。所谓农业信息化,通俗地说就是对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再准确、便利地传送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的生产、管理、农产品销售信息化。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建立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农林水产省专门拨款用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包括以有线电视、计算机通信、多功能传真等多种形式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来传播各类信息,包括市场信息、当地气象预报、病虫害预测预报、生产资料订货信息、栽培信息等。二是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其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大企业创办的包含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日本的“乐天市场”;也有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综合性网上超市或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如“邻近的八百屋”;此外还有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如“wise-system”,其销售方是生产者、农协、经济联合会、批发商等,购买方是中间批发商、零售店、量贩店,加工业者等。这些系统上各种信息公开,如生产者、农产品质量、交易成本等,交易价格按照供求关系自动撮合形成,公开、公正、透明。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采取拍卖方式,足不出户即可实现1NNN的实时交易。农产品信息透明。三是实现农产品信息可跟踪和查询。比如根据2004年12月实施的《有关牛的个体识别信息管理和特别措施法》(牛肉可追踪法),所有国产肉牛出生后即在耳朵上打上10位数字的识别码,从出生到屠宰、加工、上架等一系列过程的信息均可通过这个识别码获得,消费者只需到独立行政法人家畜改良中心的网站上录入识别码,就可以获得出生日期、性别、饲养地、饲养开始和结止日期、屠宰日期等各方面详细信息。

 (三)农业的产业化

“六次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协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发展的窘境,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将农业、水产业等第一产业扩展至食品加工(第二产业)、流通销售(第三产业)等方面,即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发展六次产业就是要通过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追求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因为将一、二、三相加或相乘都是六,所以有了“六次产业”的说法。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得农民不仅可以从事农林水产等第一产业,还可以入主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等第三产业,从而获得加工收入和流通利润等高附加值。 

有统计数据表明,日本2005年食品产业的市场规模为73.5兆日元,但农林渔业生产者所得份额仅占其中的13%,其余的分别为食品加工业、餐饮业和流通业所获得。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农业对于地区的带动力和促进作用,狭义来看,日本的农业产值并不大,但却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明显。

六次产业化的核心在于“一体化”和“融合”,即如何分清主次,取长补短,突出重点,产生合力,从而使农业由独轮行驶变成四轮驱动,不仅速度快,而且稳定安全。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

1、推动“一村一品”,寻找地区特色产品,发挥地区优势

农业之所以能与二、三产集合,核心在于以特色产品为纽带,这其中,“一村一品”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一政策是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于1979年倡导的,也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大分县是日本“一村一品与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开展“一村一品”运动30多年来,大分县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比1980年增加2.3倍。其中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项,产值达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项。人均收入在1994年就达到27000美元。

    日本通过推进“一村一品”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类似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供应、销售密切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溶为一体,从而引导和帮助农户走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企业化经营的道路,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笔者认为这是强化农户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引向分工协作的社会化规模经营。其中,闻名全国的有大分县种类繁多的酱菜、黄酱等特产,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秋田县的“田园火腿”,山形县的“月山葡萄酒”,长野县的“信州黄酱”等等。

打通中间环节,实现消费者与农业的直接联系。山梨县毗邻东京都,位于富士山脚下,公认为是日本六次产业化的样本,它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该县的农业不仅仅是农作物种植,还包括了第二产业的食品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农产品流通、销售、信息服务等。但最重要的在于使农民拥有了形式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能够直接销售自家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比如山梨县支持农民自建农产品直销渠道,对农民在城镇设立的销售点以及广告宣传销售活动等会给予补贴。如建立了许多名为‘道之驿’的农产品直销店,这些直销店费用低,无中转环节,价格因此要低于超市,并且产品新鲜度高,非常具有吸引力。

2、加强产业合作、开展多种经营

日本农业的六次产业化非常注重多样化经营,不仅仅是种植、销售农产品,还将餐饮、旅游、文化、服务、休闲等产业纳入在内,产品中有更多的服务内涵与文化内涵,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因此价格较零售渠道高,利润回报也相对较高。即发展六次产业化的重点在于使农业服务化、多元化。

比如山梨县经营餐饮业的沙拉碗公司被称为日本6次产业的样本,该企业使用的蔬菜原料均为自家种植的新鲜的有机蔬菜与水果,以及自制的食品等。山梨县的观光农业也很发达,水果种类丰富,种植了世界各国品种的葡萄,游客可以选择喜欢的品种采摘。葡萄还可以在庄园内酿制为葡萄酒,用于园内消费。此外,有的庄园还建立了大型欧式建筑,提供餐饮服务及举办婚庆活动,接待市民休闲娱乐。再如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5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产业,出现了一大批大型知名企业,如日本火腿、日清食品等。

三  金融在日本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

(一)  农村制度金融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日本农业从1976年进入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日本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取向有两大定位:对内增强从农业者的生产经营机能,对外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和实施这一政策定位,日本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农林渔业公库,就实施了比较典型的需求追随型信贷策略:顺应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资金需求,增加了水产品加工贷款、特定农产品加工贷款等;为增强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发展,相应增加了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等贷款;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结构调整贷款,扩大了该项贷款支持范围,贷款支持范围涉及稻米作物、旱地作物、露天蔬菜、茶、果树、奶牛、养猪、蘑菇等几十项。为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强化了园艺贷款等。

(二)  农机补贴、农机融资以及农机租赁是日本农业走向机械化的助推器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一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始进入生产全盘机械化和栽培科学化阶段,农业机械日益趋向大型化、高性能,而农业机械的一次性投入较大,而其中政府补贴与农机融资与农机租赁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日本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进程。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专设农业机械购置贷款项目即农业机械化基金,年息65%、借款期7年,对农户最大贷款额为600万日元,对农协最大贷款额为5000万日元,1981年总贷款额达4500亿日元。此外还有一种“农业改革基金”的无息贷款,用于农民引进新技术或解决农户创业时所必需购置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费用,借款期3-5年,1981年贷款总额为350亿日元。日本还针对农户小而全的农业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目前在日本全国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农业机械银行”组织。在1979年10月1日颁布的《促进扩大农业机械作业范围实施纲要》的执行细则中,专门就农业机械银行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  官民合作成立农业投资基金

日本为农业成立的基金较多,出资方也较广泛,包括政府与民间。其中一部分基金成立的目的包括促进绿色环保农业发展、引进技术革新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等,旨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高端化。

在经产省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中,为提高农业相关经营企业的资金筹资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林水产省以及农业相关金融机构将力求建立以从事农林渔业以及相关产业(如食品加工行业)等中小企业为对象的投资基金。

(四)  上市企业在农业升级中的支持作用

日本的东证一部、二部以及JASDAQ中并没有专门的农业板块,涉农的上市企业分布于各板块中,比如食品板块的伊藤园与日本配合饲料、机械板块的井关农机与久保田、化工板块的クミアイ化学工業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伊藤园,该企业是一家制茶公司,日本国内茶的消费量逐步增加,但由于农业人口逐步下降,并且高龄化严重,日本国内的茶园面积以及茶农数持续下降,该公司原料不能得到保证,因此2001年7月,该公司与宫崎县的都城市农协间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宫崎县和小林市利用休耕地共同种植茶园,到2006年共种植了100公顷,此外还与大分县、长崎县、鹿儿岛县商谈休耕地合作,预计2014年以九州为中心在日本全国种植1000公顷的茶园。以都城市为例,种植的茶园原为种植蔬菜和饲料的土地,后来因农户没有继承种植者而几乎沦为放弃耕种的休耕地,双方合作的方式是农协子公司负责建造茶园,种植管理以及原茶加工,伊藤园负责选定茶种,并提供种植与加工的技术支持。

 

、农协在日本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中作用

()农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的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二是有效地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日本农协对农民提供的全方位支持是日本农业在面临多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能顽强生存下来,并实现现代化、科技化、高附加值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性保证。比如农协提供的服务门类众多,包括:(1)农业经营指导。(2)协助产品销售。(3)统购服务。(4)金融服务。(5)保险和保健事业。

二)从日本农协发展历史来看,政府主导贯穿始终,法律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日本的农协是从原有的农村组织通过政府立法规范发展而来,在日本农村发展乃至全国政治中发挥重要影响。日本农协包括二战前建立的农协和战后新建的农协,从协作的理念来看两者的原则差异巨大。目前日本农协已经从股东直接控制(第一阶段)、股东分化(第二阶段)发展到股东非直接控制(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股东分散且多样化、留存收益大幅超过资本、资深员工作为合格的专业董事接受任命成为董事。在这个阶段,除了普通的经营业务决策权以外,业务政策和管理的权力也不可避免地从股东向内部管理体系转移。2002年农协法修正案继续加强董事会权力和管理委员会权力。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基层农协至少三名全职董事,其中至少一名主管信贷业务。日本农协的企业化倾向也更加明显了。

五、科技在提高农民素质与收入中推动和支撑作用

日本地域狭小、资源匮乏,但其注重科技与研发,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求知于全世界”,核心技术总是居于世界前列,农业也不例外。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是日本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也是日本农业综合开发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日本19世纪末就建立了农业试验场、学校,注重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专家。特别是二战后日本政府付出了很大努力,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水平的发展。在日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部门有大学、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大学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民间机构则主要进行具体生产技术研究。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此外,日本非常注重农民素质的培育,在日本每一个村、町和工厂都有一个高标准培训室、都有消费者体验室,像神户KIRIN啤酒厂等还专门派宣传人员给消费者讲解生产流程和厂房布局,免费品尝啤酒。特别是对儿童的培养尽心尽力,从小让他们体验种田、畜牧业和简单的农产品加工。

日本在县一级建立农业改良普及所和普及员制度,在基层农业合作组织设置农业指导课和农业指导员,在市町村政府设农业技术员,这三股技术力量形成一支强大的技术指导和推广大军;大力发展各种层次的农业教育,日本一般国立综合大学中都有农学部,全国有农业大学66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677所,20世纪60年代政府提倡高中教育多样化和大兴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也设有农业教育课程,还有各种各样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进修培训机构。 
    

六  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比我国的洋务运动起步要晚,当时中日两国农村差异不大。现在日本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进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行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国许多城市在硬件方面接近日本一些城市水平,但是农村地区的差距比较显著,中国的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日本的差距有所扩大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从日本引资和引入经验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领域,实际上日本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模式被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借鉴,并在这些地区取得成功。吸收和借鉴日本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促进与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服务与支持

日本通过成立农协,有效抵御了工业资本对农业的剥削,提高了农业竞争力,也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在我国,由于在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单个体农户成为农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形成统一的大需求与个体的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与不调和,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因此可以考虑按照“自愿平等、民办民管”的原则,建立以农民自身主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来更好地解决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二)完善金融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

日本的农村金融构中,合作金融是主体,政策性金融是助,商金融充作用。合作金融不发达是中国村金融薄弱的重要原因,从长远看中国的村金融是需要展合作金融的。一旦合作金融成草根金融主流,将可能成护农展的“水土”的“草根和灌木”。发展合作金融可从目前的民金融改造和信社改革出。目前中国的非正金融也是基于村庄原和人情关系的,如果国家采取容和范并重的度,制定相的法律和法,支持和引导这些民金融向合作金融展,可能展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此外,目前国家主导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弥补农村合作金融展之不足。比日本1992年以来对农协的改革可以看出,日本的农协也是逐步具合作制和股份制的特点,属于混合治理模式。因此当前我国对农信社的企化改革和日本对农协的改革有相似之这样改革方向赞许的。了防止信社企化改革之后脱离社区,家建效仿美国社区行法,按照金融支的要求,采取措施推业银行参与村镇银立、鼓励村金融机构服重心下沉下,支持三农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是必须的。在我国因计划生育、进城务工等原因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

(三)加强农业技术教育、科研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日本的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公民素质要达到相应的水平。与引进新品种和先进设备等物的引进相比,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更重要。我国要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方面的力量,保持和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和引进。加大技术支农,为农民和农业提供科技指导和培训。加大新品种研发和推广,提高农品的品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厉以宁.2008.厉以宁改革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

2.厉以宁.2010.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厉以宁.2011.厉以宁论文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潘功胜, 杨帆, 姚一旻.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传统业务——一个基于国内外理论的研究综述[J]. 教学与研究, 2010 (011): 70-77.

5.谢平.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 金融研究, 2001 (001): 1-13.

6. 周小川. 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 经济学动态, 2004 (008): 10-15.

7. 周小川.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途径[J]. 农村金融研究, 2012 (5).

8.朱善利.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体制改革[J]. 中国市场, 2011 (003): 6-12.

9.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金融的现状》.2005年版;

 

话题:



0

推荐

温信祥

温信祥

1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历任某大型银行东京分行行长(日本总代表)、总行国际业务部(境外机构管理部)副总经理、战投部副总经理、股改办副主任、财务处长,兼任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委员、工银中东董事、工银莫斯科董事。 出版专著《日本农村金融及其启示》和《银行资本监管研究: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合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道路》,合作译著《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组织编写《商业银行国际化:体制与环境》等。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货币银行、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等。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4年 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