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旧文重读(金融时报/2009 /3 /30 /008 理论前沿·视界

经济下行,似乎又到考虑货币政策、监管政策、银行行为关系时刻!

从次贷危机看银行资本监管未来变迁

温信祥

严格的资本监管因应对银行危机而建立。2007 年初开始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从发达国家到全世界,从投资银行到商业银行,从个别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人们正经历上世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从次级贷款开始,初始冲击通过信贷衍生产品市场的放大产生了“金融海啸”和“金融核弹”般后果,其破坏性一次次超出人们预期。世界各国分担了次贷危机直接损失,并正经历金融危机带来的对实体经济衰退的影响。本次危机再次说明了改善银行资本监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次贷危机中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和“不完备”问题

本次危机中投资银行、投资业务较大的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受到的损失最大,受到严格资本

监管的商业银行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损失相对较小,这说明了资本监管的有效性。但是大批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陷入危机,甚至破产,再次展示了资本监管无法解决流动性危机、不能解决经济周期波动、还存在严重“顺周期性”和“不完备”问题。资本监管作为一种制度存在“不完备”问题。首先,从金融机构来看,单纯的投资银行(如被收购的贝尔斯登、宣布破产的雷曼、被收购的美林,危机中经批准注册为银行控股公司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由美国证监会负责监管,与商业银行(集团)相比受到的资本监管相对宽松。特别是在2004 年改变投资银行的资本计算方法后,这些投资银行杠杆率通常大大提高。从2003 年到2007年,上述五大投行的杠杆率从21 倍左右提高到30 倍以上。各种未受监管或者受监管程度很小的新型金融企业在金融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提高金融系统抵御某些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金融系统抵御其他风险的能力大为下降。其次,从金融产品来看,由于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风险权重的差异,由于对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创造的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困难,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各种证券的打包、分类和切割等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监管套利,金融机构表内持有的高信用评级的衍生产品和表外资产迅速上升,但是这些资产的风险权重被大大低估了。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允价值”会计原则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1998 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对衍生产品采用公允会计计量,欧洲的金融机构则从2005 年开始采用。2007 年西方银行大约有一半的资产采用公允会计核算,但是差别很大,最高的是高盛公司,达到86%,而美洲银行只有27%。银行最初出于自保的目的批评公允价值原则。国际金融论坛IIF 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交了一份保密的备忘录,认为在次贷危机中市场显然失败了,应允许对价值被低估的资产中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许多人批评中止公允价值的提议,认为不能“温度太低就怪温度计”。高盛公司用退出该组织以表示抗议。事实上,美林公司2008 7 月以面值22%的价格销售一个结构性信贷产品包,价格低于其账面价值。这说明采用公允价值并未低估这些资产价值。目前虽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公允价值原则的方法,但是公允价值原则的一些不足之处再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使用公允价值核算分为三类,第一类具有市场价格,采用市场数据;第二类具有部分市场数据支持;第三类完全没有市场数据,需要模型计算。许多人认为这可能将“盯市”变为“盯住模型”,其客观性受到质疑。即使是采用“盯市”的第一类,在次贷危机导致市场恐慌、价格过低、流动性差的市况下市价也很难说是“公允”的。更为严重的是,在严格的银行资本监管下公允价值存在“顺周期性”。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将迫使银行即时确认损失,从而减少了资本金,为满足资本监管要求银行被迫低价出售资产,而这种行为又反过来推动价格下跌和资

产价值低估,形成了恶性循环。应对这种顺周期性,一是可以要求金融机构在好年景提取更多的拨备。例如,西班牙采取的动态拨备制度,这项制度于2000 年采用,动态拨备的提取基于“专项拨备”和“统计拨备”两者之差,前者反映任何年份特别损失,后者反映经济周期内资产平均损失。从一个经济周期来看两者相等,但是动态拨备的提取使得波峰和波谷相对平坦了。二是在紧缩时期适度放松资本要求。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监管者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资本充足的重新定义调整资本要求了,放宽了金融机构对运用公允价值的选择权。

二、资本监管的演变展望

在金融风险不断演变下银行资本监管制度需要更具适应性和前瞻性。从 1988 年资本协议的

演化可以预测新资本协议的发展趋势。新资本协议与1988 年资本协议相比,在从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规则导向向过程导向两个方面转变上比较显著。1988 年资本协议制定时也是同时具备规则导向和过程导向,它也采纳了次级债等过程导向措施,还要求用监督检查作为资本监管的补充手段。巴塞尔委员会虽然表示不会在危机结束前通过新的改革方案,但是正在研究如何改进资本监管,使得银行恢复其作为经济“冲击吸收器”的传统功能,而非成为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风险放大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原则,主要有六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和改善资本监管。目前还不清楚资本监管将如何转变,但是看来这次危机将加快改革的进程,危机中暴露的许多问题将得到关注并在改革中体现。展望未来,资本监管可能沿着下面三个方向调整。

(一)银行持有超额资本

超额资本的存在使得银行可以应付一定的外部冲击。但是超额资本的水平往往是依据当前对

未来的预计决定的,如果未来的发展与预计相符,银行不会出现资本约束有效的情形。但是正如其定义,所谓的经济衰退往往超出预想情况。因此在经济衰退时资本的影子价格往往显著上升,仍然可能出现信贷紧缩的情形。因此,超额资本对减少资本监管的周期性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也经常失效。这类似某人平时持有一定的储蓄,但是如果遭受严重的疾病、失业等未预料到的事件,他将不得不降低消费水平。在资本要求水平方面,除了提高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和银行交易账户中信贷资产的资本要求外,还可能引入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一并成为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指标。还有学者提出,为了加强监管,同时保持创新,应要求金融机构将结构性金融产品风险最高的部分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Buiter2008de la Dehesa,2008)。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一篇论文中预测由于次贷危机后惊恐的投资者将要求金融机构保持较高水平的资本,银行的账面资本将达到75 年以来最高水平。

(二)银行采用“全周期”信用评级方法

在次贷危机中,外部评级机构和银行内部评级做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都遭到严重损害。新资

本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将随着外部或内部评级法衡量的风险变化而变化。因此,新协议对跨行业相对风险计量更加准确,但是在风险的时间跨度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产生顺周期性问题。资本监管顺周期性大小取决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参数选择。资本监管在特定的情况下可能不能降低银行风险偏好。采用更长期间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降低风险评估的顺周期性。贷款合同中隐含的信贷头寸的期限十分重要,在贷款头寸余期内发生的事件将影响贷款合同价值。因此,余期越长,风险评估采用的区间需要更长。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从单个机构角度,信贷头寸的期限越长,信贷风险越大,但是对整个经济来说更短的期限是否降低总体信用风险则是不确定的。这个例子凸显资本监管在微观金融稳定和宏观金融稳定之间的不一致性和待协调之处。如果按照全周期(through-the-cycleTTC)的历史平均值计算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率(PD),那么,可以降低宏观经济波动对借款人PD 的影响,从而减少信用等级迁移周期性。与许多美国的大银行使用PITpoint-in-time rating)评级(Treacy & Carey,1998)相比,TTC 评级结果更加稳定,有学者建议监管者鼓励银行采用 TTC 评级以缓解顺周期性。

(三)弹性资本监管制度

在次贷危机中,面对资本普遍受到侵蚀的金融业,监管部门被迫采取了灵活做法,实际上采

取了的弹性资本监管。银行业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维护银行系统的安全,减少银行破产社会成本。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银行需要向现金流为正的项目融资,支持经济发展,减少经济波动。在上述两个目标下,我们可以求出最优银行资本监管。最优银行资本监管要求采用一簇的风险曲线,每条曲线和不同宏观经济决定的银行资本影子价格相对应。在经济景气时期,银行资本相对充足,资本影子价格较低,可以按照较高的置信度进行资本监管。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的影子价格上升,可采用较低置信度对应的较低的风险曲线,从而降低资本要求。

话题:



0

推荐

温信祥

温信祥

12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历任某大型银行东京分行行长(日本总代表)、总行国际业务部(境外机构管理部)副总经理、战投部副总经理、股改办副主任、财务处长,兼任总行信贷审查委员会委员、工银中东董事、工银莫斯科董事。 出版专著《日本农村金融及其启示》和《银行资本监管研究:银行行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合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道路》,合作译著《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组织编写《商业银行国际化:体制与环境》等。 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货币银行、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等。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4年 12篇